如何评价悬疑港剧《太阳星辰》大结局?

发布时间:2024-12-25 22:37:56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分享:

啦啦啦视频免费视频播放视频::[一一91pio.com一一]在直播带货的各种品类中,电话卡流量卡是成交量较高的品类。近期本端接到多位消费者投诉,反映这类直播中主播自称是几大运营商的官方代理,但卖卡时宣称的“低价套餐”“大额流量”“0元购”“1分钱领卡”,实际却货不对板,要求高价充值,甚至暗藏隐性消费。 记者调查发现,直播卖卡“0元购”骗局十分普遍,用户多有被坑经历,维权却困难重重。即使被频频投诉,此类套路仍屡禁不止,原因为何?随着调查深入,记者发现,成为代理商的门槛极低,只需一张身份证就能做“正规代理”。门槛低、缺监管,导致直播卖卡乱象频出。 遭遇 高价激活发现严重“减配” “精挑细选了好几天,选中了一款19元215G的流量卡,可收到后却变成了39元80G。”近日陈先生反映,他从直播间购买了一款移动电话卡,套餐和资费都和主播宣传的不一样。他立即联系咨询,可一连多日主播都不予回复。他发觉不对劲,上网一搜才知道自己被套路了。 记者进入该直播间,映入眼帘的便是背景图上“19元/月”“215G”几个大字,此外背景图上还有多处“中国移动”的标识,并注明“真实资费,官方可查”,主播不断向用户介绍该流量卡“想用多久用多久,都是这个价格……点击链接免费领卡,免费包邮到家……”仅记者进入直播间的几分钟内,就有多位用户在咨询如何办卡、如何选号。既免费还包邮,套餐价格又如此划算,陈先生以为自己薅到了羊毛,收到货才得知,需要先充值50元激活。激活之后又很快发现,套餐和宣传的压根儿不一样。 张女士从直播间购买了一张广电卡,主播承诺套餐内容是每月19元,135G流量和100分钟语音通话。但充值100元激活后发现,套餐实际资费是每月29元,而且流量只有99G,也不包含语音通话。她致电运营商才得知,该号卡虽然是真实的,但套餐内仅包含99G流量,优惠期为一年,一年内运营商将每月向用户返回5元,一年后恢复原价。但这依然与直播间的说法不一致。商家解释称,用户需要在第2、4、6、8、10个月联系商家返现,经过复杂计算,第一年的实际月租才是每月19元。而想要获得135G流量和语音通话,还得自行通过官方App开通某项会员权益,但需每月额外加付2元。这些复杂操作和隐性成本在购买之初均未告知消费者。 郭女士也有同款苦恼。她货比三家之后,在某一主播的直播间观望了一周,“这个账号有20多万粉丝,看起来挺靠谱。我就选择了一款中国联通的套餐下单。”收货后,郭女士却傻眼了,说好的联通卡变成了移动卡。此时她还抱着一丝侥幸,“只要套餐内容没问题就行。”直到开始使用后才发现,不仅价格高了,流量还严重缩水。“宣传每月19元,235G流量,如今变成每月39元,80G流量。” 投诉 以为“薅羊毛”实际被“割韭菜” 记者在各大社交平台搜索发现,很多消费者都有此类被坑经历。卖卡主播往往声称“官方营业厅直发”,出售的流量卡以超低价格和超高流量为噱头,打出“这羊毛不薅白不薅”“轻松实现流量自由”的口号,并且明确表示不想用了随时可以注销,没有任何成本,“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然而,正是这番套路,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在“薅羊毛”,实际却是被“割韭菜”。有消费者告诉记者, 号卡虽然便宜,甚至能“0元购”,却需要高价激活。主播们虽然声称“收到货不想要可以不激活,无任何损失”,但事实上,作为消费者,他们收货时很难发现有问题,只有充值激活后才能看到具体信息,才能得知买到的号卡货不对板。 货不对板为何频频出现?记者在几个抖音直播间购买电话卡进行调查。其中一个直播间内,记者购买的是联通卡,收到的却变成电信卡。客服表示购卡后需由运营商审核,因未通过联通审核,便为消费者换发了其他运营商的电话卡。随后记者发现,商品链接详情页的底部确实藏着一行小字,显示“如果审核失败,将自动换发其他号卡”。 在另一直播间,主播建议大家同时购买三个链接。然而,记者按要求拍下后收到的仍是一张购买链接之外的新电话卡。此外,记者发现,该商家的产品没过几天就全部下架了,而直播间依然在销售同样的产品,只不过换了个商家,商品也经过重新包装,改头换面了。 记者辗转多个直播间尝试,发现直播间内宣传的套餐从未成功发货,总是显示“审核失败”,因此商家总是寄出另外一张减配的新卡。问及具体原因,商家含糊其词,有的称是系统出现问题,有的直接玩失踪不予回复,有的则表示审核由运营商负责,商家并不清楚。 记者咨询了几家运营商了解到,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一张身份证开卡不超过5个、不存在恶意欠费记录,都不会出现“审核失败”。但商家也表示,有些特殊优惠套餐确实会有限制条件,如地区竞争限制、名额超出数量、本月已经下过一单、非办理地区证件、详细地址填写错误、年龄不符合办理标准、信息存在安全风险等。 不论“审核失败”是否是借口,都会让消费者极为不满。有消费者称:“既然审核失败,为什么不通知我,而是直接给我发来一张新卡?”还有消费者疑惑:“是不是就为了让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值激活?”此外,记者近一个月来持续关注了类似的几个直播账号,多数主播一旦卖出号卡,便对消费者的售后问题不再理会。更“巧合”的是,仅仅过去一个月,原本每天不间断开播的主播无一例外全部不再直播。 调查 准入门槛低“官方代理”人人可当 既然是“官方代理”为何套路如此多?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些所谓的“官方代理”实际上几乎人人都能当。 几家运营商均称,若开卡激活后,在营业厅或电话咨询可以查到相关号卡套餐,说明该号卡确实真实有效。但这类特殊的优惠套餐在官方平台和线下网点一般不发售,多为合作方在特定平台针对新用户推出的限时活动,不同地区的活动不同,且代理商可能有单独补贴,导致整个市场的套餐内容纷繁复杂。代理商直播卖的号卡可能就是这一类型。 而要成为代理商,更是几乎不需任何门槛。许多公众号文章宣称“零成本创业”,“兼职轻松月入过万”,甚至发出手把手带教的“保姆级”教程,招募“号卡合伙人”。记者随机选择了一个系统进行注册,发现仅凭身份证信息和邀请码,完成实名认证即可一键成为代理商。 该系统内,囊括了几家运营商近百种套餐,每项套餐都写明了详细内容、推广链接、产品海报等信息,同时根据不同套餐特点,注明其结款方式为“次月返”“秒返”“月月返”等,每单的佣金在80元至200元不等。同时,用户还可以自行招收次级分销商,按照一定比例分成。如此不断分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销售网。 系统里还有详细的推广教程,囊括使用教程、常见问题、引流话术、运营方法等各个方面,从物料制作、直播间搭建、获客渠道到售后服务一条龙。其中明确写道:可以通过宣传“9元月租”的方式进行引流。事实上并没有这一套餐,“但可以跟客户说有短期9元/月,你给他返50元,再办理一张短期19元/月的卡,就变成9元月租了。”只要用户正常激活,就可以拿到相应的佣金。 采访中,有一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消费者:商品是“0元购”,充值激活也是把钱充到了号卡里,代理商看起来无利可图,为什么还要用重重套路来诱导消费者开卡激活? 至此真相浮出水面:超低资费、超大流量、“0元购”只是噱头,一些商家虚报资费流量吸引消费者,审核未通过却仍寄出其他卡替代,或许就是为了骗取消费者充值激活,从而赚取佣金。 追问 代理商套路重重谁来监管 多位网友表示,代理商销售网庞杂而混乱,几乎没有任何准入门槛,导致代理商良莠不齐,出现问题该由谁来监管?带着网友的疑问,记者咨询了各大运营商及直播平台。 移动客服人员表示代理商的具体宣传行为难以监控,如果是号卡本身出现问题可以联系官方客服。部分代理商售出一批号码后就会闭店,缺乏诚信,但运营商无法对其宣传行为进行监管。联通和广电客服人员则回复,不清楚代理商的行为,只能帮忙记录反馈。电信客服人员也回应称,代理商的活动更新一般不会告知官方,如有消费者遇到代理商虚假宣传等问题,客服人员可以帮忙反馈。然而多位消费者指出,“反馈”之后并无任何结果。 直播平台官方客服则表示,平台仅提供接入信息技术服务的接口,不参与其具体业务经营,但会对其进行监管,如遇问题消费者可以向平台进行举报,若存在违规行为,经平台核实后将会对其作出整改、扣除信用分、下架等处罚。但一些消费者也表示,很多商家卖完就跑路,这种事后追责似乎有些“马后炮”。 专家观点 运营商与平台均有监管责任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阳认为,代理商直播卖卡时谎报流量任意换卡,本质是故意误导消费者、虚假宣传的行为。有些主播在直播过程中未说明套餐的实际情况,却在隐蔽处以极小字体标注解释,这并不能规避责任。“因为消费者在正常购买场景下很难注意到这些标注内容,这不符合法定的告知要求,因此仍然构成虚假宣传,代理商仍要承担责任。” 陈阳表示,代理商准入门槛过低,会滋生不正当商业行为,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因此,建议运营商在授权代理商时应审核其身份资质信息,做好记录保存。当发生代理商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时,运营商应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出具代理商的相关信息,帮助消费者维权,这也有助于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对代理商虚假宣传问题,运营商和电商平台均具有监管责任。运营商有责任保证自身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宣传内容符合法律规定。消费者基于对运营商商业信誉的信任发生购买行为,运营商应当对代理商的销售行为承担监管责任,就代理行为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保证代理商的销售、宣传手段合法合规。电商平台对于违法违规的销售行为应及时采取下架、罚款等措施,维护平台内健康的交易环境,并为消费者的维权提供代理商的相关信息等帮助,如因平台未及时履行监管责任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平台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陈阳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之前查看直播间相关资质,注意查看产品详情页的具体介绍,注意保存宣传内容截图、购买记录、实际资费等信息,如有维权需要可作为证据。运营商及电商平台均应加强监管,出现问题后积极帮助消费者维权。此外,他还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出台针对性的监管规定,对目前存在的违规行为做出明确规范。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发布典型案例、普法小知识等进行法制宣传,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同时做好审查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共同进行监督管理。“多管齐下,才能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