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开始追求精神富养

发布时间:2024-12-30 02:51:02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分享:

欧美一卡二卡三卡四卡免费::[一一91pio.com一一]“洋务运动中的中国轮船制造,从专业角度看处于什么水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里的航运交通史,可以与学校涉海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以航海故事讲述中国故事,以交通历史讲述中国历史。” 这是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会上的场景。教师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这样的“头脑风暴”经常在学校出现。在该校教务处处长汪明栋看来,一场场讨论体现了这些年学校结合交通特色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不断探索。 这所以交通类专业为主的学校里,学生大部分学的是理工科,不少人一度对思政课提不起兴趣。“一些教师对协同育人理解不深,课程思政也存在目标混合、与学科专业脱节的问题。”汪明栋将其称为“孤岛”现象。 该校威海校区思政课教师邹秀娥认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发力,比如在专业发展史、学科建设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等基础上深入挖掘,通过讲好小故事,让思政课讲出“交通味”,也让专业课讲透“大趋势”。 2020年,山东交通学院开始系统性组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共同设计课程教学,通过共享教学资源,解决育人内容泛化、融通不够问题。 一次次研讨交流,一轮轮专业培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不断碰撞出“火花”。久而久之,该校威海校区基础教学部主任唐敬伟欣喜地发现,双方教师融通互联,既解决了思政教师的“孤岛”现象,也破解了非思政教师“碎片化融入思政元素”的困境。 “接下来就需要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进行生态重构,打造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协同育人共同体,‘课课’上出思政味。”唐敬伟说。 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要求每个学院都要遴选合适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实现课程思政改革全覆盖;还成立了“思政协同育人中心”,将思政教师、课程教师和学工教师纳入中心成员,打通学科壁垒,开发了《学英语讲中国故事》《海洋文化双语》《大国交通史话》等课程,将蕴含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经典案例融入教学设计,让专业课程上出了“思政味”。 “大瑞精神和交院人精神都把传统、责任、担当、使命统一起来,交院人精神是我们继往开来、再铸辉煌的财富和支持,更是激励我们交院人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文化大讲堂上,该校校友、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相贞向师生们分享了他坚守大瑞铁路14年的点点滴滴。 为了逐步增强师生对交通职业的认同感,引导师生树立投身交通强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学校还开设了“国策时政、使命担当、核心价值、理想信念”精准思政拓展课程、“交通历史、交通人才、交通精神、新时代大国交通”专题课程,邀请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以及校友代表面向青年大学生“开讲”。 “上完这系列课程,我希望能将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投入到祖国交通建设中去。”该校交通物流专业研究生张鑫说。 如今,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已成为学校专业课堂教学创新的强劲驱动力。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宝运发现,思政元素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以往学生对思政课兴致索然的局面也得到了扭转,“他们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与探索”。 谈起这些年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该校党委副书记李贞涛说:“我们坚持把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作为着力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工作同频发力,实现3个系统育人资源共享、育人力量汇聚和育人功能提升,使专业课讲出‘思政味’,思政课讲出‘专业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通讯员 严博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